English

礼的嬗变

1999-02-06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逢年过节,人们莫不都考虑着送礼。礼者,敬意之谓也。朱熹注《论语·为政》“齐之以礼”曰:“礼,谓制度品节也。”按此注释,礼应是泛指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。古人不是有非礼勿视、非礼勿听、非礼勿取、非礼勿欲之说。故不论表示敬意抑或这个规范那个规范,直言之,这个“礼”,乃是指抽象的精神而言。

然而,一提起“礼”,今日人们联想到的必然都是实体的物质。不过,礼由精神嬗变为物质,并非今日始,而是由来已久。

礼而可以馈赠,赠送的当然只能是实物,即谓之礼物或礼品。给皇帝老儿送的称贡品,官场与平民百姓间送的方称礼品。古时买官、诉讼、嫁娶、办事,无不送礼。礼也有等级之分,礼愈重,则表示愈有身份面子愈大,受者,便得郑重考虑如何等量还礼的事了。这叫做“礼尚往来”。常言道“无功不受禄”,“无功受禄,当之有愧”,反过来说则为,一旦“受”之,便表示定会当之无愧。定会利用权势为对方效劳、出力,网开一面,所谓“有来无往非礼也”。

当然,今天送礼,公开买官固然不行了,但疏通关系,批下条子,开下证明,盖个大印什么的,尚属行之有效。至于办事,礼更是必不可少。所谓“办事”者也,范围广得无边无际,小可以鸡毛蒜皮,大可以走向世界。无礼办不成事,已然成了心照不宣的社会风气,送者冠冕堂皇,受者受来得体。

可怕最是这种社会风气扭曲了人们的心态。亲人住院开刀,必须送礼;孩子插班转学,必须送礼;毕业谋求职业,必须送礼。若对方拒绝收礼,送礼者会忐忑不安乃至怅然若失,觉得办事没有了保险系数。以至拒吃拒喝拒收礼者,反会落个不通人情世故的恶名。我有个医生朋友在外科主刀,有时为了要病家配合,照顾情绪,当时只得将礼收下,使病家放心,手术之后,再将礼原封不动退还病家。当然,“收之无愧”,甚至暗中索礼者,非绝无仅有。“世人皆浊我独清”的廉者,因而反会被人讥笑为不合时宜的傻子。

以至,某些暴发户向当权者行贿,无不以送“礼”作为公开的堂而皇之并行之有效的高级交换形式。如是看来,礼者,贿之别称也。至少,也担着贿的嫌疑。

古谚:“有理走遍天下,无理寸步难行。”竟被纂改成“有礼走遍天下,无礼寸步难行了”。一字之易,意思全变。“礼”,对权力的腐蚀,对社会风气的物化,已到了不能不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程度。

在当今全国上下大举反腐倡廉之际,似乎有必要进一言,在监督为政清廉的同时,也望能综合治理一下因嬗变了的“礼”风而上上下下长期积淀的社会心态,已是当务之急。连清代官吏张伯竹,都能在他写的《禁示馈送檄》中言称: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,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分;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”廉洁自好的品性,于细微中见精神,竟能那么重视个人名节。我们今天为人民掌权,难道会办不到么。

礼,再也不应物化了,而需还其本意。那时,我当愿为之行一个真正的表示敬意的大礼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